云原生架构风格
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4-11-12,文章内容可能已经过时。
云原生架构
云原生架构是基于云原生技术的一组架构原则和设计模式的集合,旨在将云应用中的非业务代码部分进行最大化的剥离,从而让云设施接管应用中原有的大量非功能特性(如弹性、韧性、安全、可观测性、灰度等),使业务不再有非功能性业务中断困扰的同时,具备轻量、敏捷、高度自动化的特点。
主要架构模式
1、服务化架构模式
典型模式是微服务和小服务模式。通过服务化架构,把代码模块关系和部署关系进行分离,每个接口可以部署不同数量的实例,单独扩缩容,从而使得整体的部署更经济。
2、Mesh化架构模式
把中间件框架(如RPC、缓存、异步消息等)从业务进程中分离,让中间件SDK与业务代码进一步解耦,从而使得中间件升级对业务进程没有影响,甚至迁移到另外一个平台的中间件也对业务透明。分离后在业务进程中只保留很“薄”的Client部分,Client通常很少变化,只负责与Mesh进程通信,原来需要在SDK中处理的流量控制、安全等逻辑由Mesh进程完成。
3、Serverless模式
将“部署”这个动作从运维中“收走”,使开发者不用关心应用运行地点、操作系统、网络配置、CPU性能等,从架构抽象上看,当业务流量到来/业务事件发生时,云会启动或调度一个已启动的业务进程进行处理,处理完成后云自动会关闭/调度业务进程,等待下一次触发,也就是把应用的整个运行都委托给云。
4、存储计算分离模式
在云环境中,推荐把各类暂态数据(如session)、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持久数据都采用云服务来保存,从而实现存储计算分离。
5、分布式事务模式
大颗粒度的业务需要访问多个微服务,必然带来分布式事务问题,否则数据就会出现不一致。架构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场景选择合适的分布式事务模式。
6、可观测架构
可观测架构包括Logging、Tracing、Metrics三个方面,其中Logging提供多个级别的详细信息跟踪,由应用开发者主动提供;Tracing提供一个请求从前端到后端的完整调用链路跟踪,对于分布式场景尤其有用;Metrics则提供对系统量化的多维度度量。
7、事件驱动架构
本质上是一种应用/组件间的集成架构模式。可用于服务解耦、增强服务韧性、数据变化通知等场景中。
- 感谢你赐予我前进的力量